跳到主要內容區
:::
:::
簡介與歷史沿革

音像藝術學院

  1. 沿革

本校於85年設立音像紀錄研究所、87至88年分別設立音像動畫研究所與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連同音像藝術媒體中心、音像資料保存與展示中心等音像學群於93 年 8 月 1 日改名成為國內第一個音像藝術學院。自99學年度起,整合音像動畫研究所與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正式更名為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設立動畫藝術組與影像美學組。同時整併應用音樂學系,並於108學年度成立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現有專任教師24名,兼任教師9名,每年開設之專業必選修課程近60門,具體實踐:紀錄-「社會觀察」、動畫-「美學實驗」、管理-「意義生產」,三位一體的核心價值,三者各不相同但互相需要又相互支持,確立音像藝術學院的意義感與方向性,形成一緊密合作的團隊。

 
  1. 現況

音像藝術學院設有音像紀錄研究所、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應用音樂學系、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以及音像藝術媒體中心、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其中,音像紀錄研究所以著重生活觀察紀實作品(Cinema-Verite);以社會背景歷史事件為依據之報導作品(Social-Historical Documentary);以民俗人文為出發點之音像紀錄創作形式與導向( Ethnographic Film and Visual Anthropology),榮獲國內外比賽及多項評選佳績的作品,同時為建立專屬於臺灣的影像志貢獻極大心力,對於紀錄片文化具有指標性意義。而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的目標,則是試圖開創根基於本土,胸懷國際視野的動畫藝術創作風氣,進而推廣動畫教育與動畫學術研究,培育兼具本土文化思想與國際視野的動畫創作與科技藝術人才,強化當代動態藝術在實驗技藝的開發、新科技及互動藝術之運用;同時透過美學、歷史和文化研究以深化影像藝術,讓對藝術詮釋之學術素養成為學習者專業基礎,或與其他領域結合成為文化整合知識工作者。

 

應用音樂學系為鼓勵多元學習,將藝術管理及音樂工程創作兩項專業劃分五項專業學程,分別為影像音樂創作學程、流行音樂創作學程、爵士音樂演奏學程、專業錄音學程、藝術管理專業學程。108學年度設立的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為南臺灣唯一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旨在培養兼具專業與跨領域整合人才,盼藉此鼓勵有志發展藝術領域之創作者,並孕育出臺灣專業藝術管理新一代人才。111學年度設立聲響科技研究所,推動聲音、影像與科技之合作共構與跨域發展,強化科技與應用音樂相關藝術領域之結合,培育多元應用之創意性人才。高階藝術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及聲響科技研究所於111學年度第1學期經教育部核可後轉至元宇宙學院。

 

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以結合、提升音像藝術水準以科技與人文並重的雙軌目標,紀錄本校教學、研究、創作、展演成果,為本校特色教學建立發展脈絡;而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主要任務為修復及保存影片,以電影資料館學專業理論為基礎,透過音像資產之建構與再現,建構音像學的論述與美學,提升師生在媒體識讀、視聽教育與文化研究之能力。

 

此外,音像藝術媒體中心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經營之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以大南門城公園內的放送局建築為書院位址,自101年4月10日開始試營運,成為媒體視讀與影像審美之教育中心,致力培養臺南在地影視產業人才,迄今已近10年,成果包含音像藝術學院師生的在地社會實踐、影視教育平台的累積、媒體識讀的推廣、在地社區的服務等,並策劃多元媒材展覽、舉辦社區影像培力營、劇本寫作編劇班、常態性影展的播放以及特別講座、映後座談等。

聲響科技研究所與EMAA於111學年度轉到元宇宙學院。